视界伊通|黏豆包 “黏牢”文明新风貌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0-12-29 09:29:00 来源:伊通发布

  一进冬月的门儿,东北农家都有蒸黏豆包的习俗。小屋里、火炕上,左邻右舍的姐妹们聚拢在一起,团团围坐,有说有笑地包着黏豆包,其乐融融。而如今,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小孤山镇先锋村,包黏豆包可是一种令很多村民羡慕的高门槛儿“职业”,人们不光要持证上岗,而且还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隆冬时节,我慕名来到了距县城西南50公里的先锋村苏杰家里。

 

  

  院墙上,由县委宣传部颁发的“干净人家”和“美丽庭院”的两块牌子格外引人注目。推开房门,蒸腾的烟火气息,让人早早地闻到了年味儿。地上数十个袋子里装着上好的糯米和红小豆,三名身着白大褂,发套、口罩、手套全副装备的村民正忙着淘米、烀馅儿、和面。

 

  

  “黏豆包还喝纯净水啊?”我好奇地问。

  “为了保证黏豆包的质量,我们一直用的都是这种纯净水哦!”和面的大叔憨笑着回答。

 

  

  客厅内的案板上,摆放着一盆盆攥成小团的豆馅儿和一盘盘刚出蒸箱、还冒着热汽儿的黏豆包,在灯光的照射下,油光发亮、晶莹剔透,蘸着白糖咬上一口,筋道爽滑、香甜无比。

 

  

  里屋正中间,五六个统一“着装”的大姐将一张圆桌团团围住,一边包豆包,一边聊着文明村里的文明事儿。房间内,谈笑风生,荡漾着温馨、和谐与幸福。

  “你们都是持证上岗啊?”望着她们胸前的健康证,我打趣地问道。

  “可不是嘛,不符合条件和要求,还包不上这年饽饽呢!”一位心直口快的大姐爽快地说道。

  “是的,在这里包黏豆包及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是文明户和干净人家的家庭成员。”苏杰接过我们的话茬说。

  苏杰,先锋村党支部书记,黏豆包产业的创办人。据他介绍,自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先锋村就精心谋划、探索乡村文明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干群、邻里关系,老百姓的文明程度提高了,精神面貌转变了,比学赶帮超的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我创办这个黏豆包手工作坊,就是要把它当个脱贫产业做下去,目的是让困难群众和文明村民增加收入,使他们的钱袋子早日的鼓起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苏杰真诚地说:“来这里工作的村民工资相对较高,但前提必须是文明户、干净人;虽然门槛儿有点高,但也正是这种‘苛刻’要求,在全村营造起家家争做文明户、人人争当文明人的浓厚氛围。”

  客厅的墙壁上,一张村民联手签名、按手印的“文明实践小院会员”承诺书赫然映入眼帘,凡涉及到疫情防控、理论宣讲、环境整治、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项内容,大家坚持做到群策群力、主动参与、无私奉献。

  “这些年,村干部一直在默默地在帮着村民做事。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们都及时到场,跑前跑后地帮助协调解决,我们这心里暖暖的。”一位摆放黏豆包的大哥如是说。

  红彤彤的灶堂里,燃烧着农家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屋里屋外,从制作到出箱、冷冻、包装,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人们忙而不乱,井然有序,气氛热烈、祥和、美好。

 

  

  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先锋村的黏豆包产业,只是我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拟课堂的一个精彩缩影和生动实践,我们将把这种实践逐步延伸到每个村屯,真正让伊通人从骨子里透出文明之美。黏豆包,“黏牢”了文明新风貌,它承载着乡愁、承载着文化、承载着梦想,承载着对每个人甜蜜如初的问候。(图文/沈鸿升)

(责任编辑:)[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