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再谱新篇 喜迎县第八次党代会】搭好团结桥 建好幸福路 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1-09-24 09:42:00 来源:伊通发布

  伊通县委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县民宗局紧紧围绕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来抓,着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和谐共处、共享发展成果,形成了民族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2019年,伊通满族自治县四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践行庄严承诺,大力实施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2016年以来,伊通民宗局积极回应各族群众的期待,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442万元,专项资金1170万元,落实生产发展项目19个,基础设施项目34个,覆盖全县15个乡镇、34个村,有力带动了少数民族聚居村和贫困村产业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全县各族群众谋取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切实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教育引领,夯实民族团结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近年来,伊通民宗局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通过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领群众,共培育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24个。充分利用“民族团结宣传月”和散布于全年的各民族节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做好民族文化的当代阐释,增强“五个认同”。系统梳理伊通地域和民族文化风俗,开展保护性影像记录,拍摄了伊通首部民族文化纪录片《家在满乡》,以百姓视角,讲述各民族群众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乐业安居、幸福和谐、充满活力的伊通故事。

  搭建同享共创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治县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极大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质,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顺应这种形势,着力构建嵌入式社区环境,建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少数民族服务咨询台”等,帮助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困难。充分考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不同民族的心理特点,科学确定主题,把朝鲜族老人节与弘扬孝亲敬老风气相结合,把回族开斋节与宣传民族政策相结合,把颁金节与各民族共创家园相结合,开展各民族同胞互过民族节庆活动。组织各族同胞同台演出、同桌吃饭,共度民族节日,密切了往来、增进了感情。在街路、广场、公园建设中,突出伊通河、七星山等伊通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利用雕塑和文字标牌追溯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和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光辉历程,唱响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主旋律。

  推进“文化伊通”建设,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伊通文化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具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得天独厚优势。着力开展民族文化的当代阐释。发挥伊通满族博物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开设民族文化讲堂,营造爱国爱党、团结和谐的社会和学术氛围。编撰出版《伊通满族文化系列丛书》,对满族以善为本、孝亲敬老、维护集体利益的道德原则从维护民族团结、共创美好生活的层面进行阐释。将共同体意识融入精品文艺创作。组织创作的大型满族传统歌舞情景音乐会《古州希音》,登上了北京民族剧院的舞台。伊通满族珍珠球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戏《虎将军和云燕儿》、拉场戏《五万块》先后在全国获奖。充分释放民族团结红利。指导玉竹源满族食品等3个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后续建设,新建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发挥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为民族乡村振兴探索新途径。(张英伟)

(责任编辑:)[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