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担山
伊通中部有两座孤零零的尖山,西尖山和东尖山。西尖山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其面积0.25平方公里左右,相对高差为79米。西尖山年龄约为2080万年。满语名“西勒富善岗”。东尖山,满语称“东勒富善岗”。位于县城北6公里处。东尖山年龄约3300万年,是伊通火山群中形成最早的火山之一。东尖山与西尖山相距仅6公里,两山山形相似,都是圆锥性山体,高度也相似,遥遥相对,成为姊妹山。在民间有“二郎担山”的传说。与伊通境内的大孤山还有另外四座山合称伊通“七星”。在东、西尖山之间,有一条河,就是众所周知的伊通河。
相传很久以前,西瑶王母的蟠桃园内,有水无山,很是缺彩。一次,玉皇大帝派他的外甥小圣杨二郎,到下方去选三座山,限他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将山移进蟠桃园。二郎神奉御旨后,肩上挑着一副担子,手中拿把赶山鞭儿,出了南天门,驾着五朵祥云,飞赴人间。
二郎神来到下方,找了三七二十一天,也没选着一座称心如意的山。这天,他来到蓬莱岛,虽说岛上有数不尽的珊瑚礁,奇花异草,苍松怪柏,二郎神也无心观看,在蓬莱岛选了七天七宿,终于选中了三座孤岛,肩挑鞭赶往回走。走了七天七宿,这天,正好路过现在的伊通,一则二郎神有些疲倦,二则是时间还很充裕。于是,便停下来,把扁担往挑子上一横,鞭子往腰中一插,坐在道旁足足歇了七天七宿。二郎休息已罢,站起身来,解下系在腰间的水葫芦,咕咚咕咚喝个饱,便把水往旁边一倒。随后摸起扁担往肩上一担,猛地一直腰,只听“嘎叭”一声,扁担压断了。原来,两座小岛已经落地生根了,一下子就变成东西并排的两座尖山,这就是今天坐落在伊通境内的东、西尖山。二郎神见小岛落地生根,把扁担压断,急忙抽出赶山鞭,往那个大一点的岛上猛抽两鞭,只见两股青烟,山尖被打成四分五裂,这就是今天的大孤山。山打不动,累得直喘,汗水滴滴哒哒,已经成为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那就是现在的伊通河。后来,人们还编了一首民谣,专门说东西尖山和伊通河形成的经过:
杨二郎,去担山,
压的扁担弯又弯。
路过伊通歇口气,
留下三山一道川。
讲述人: 刘咸儒 家住靠山镇下沟村 私塾先生出身
整理人: 刘荣弟 县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