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打造营商环境新格局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2021年,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县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对我县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17个专班组,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为目的,全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规范透明的监管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努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当前,“营商环境就是软实力”的发展理念已经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维护和发展好伊通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全县共同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为切实打通企业发展堵点,激活发展动能,伊通满族自治县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基础上,从“减时间”“降成本”“改流程”“破壁垒”“立机制”五个方面,从提升企业投资落地服务水平、精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强化政务服务效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监管环境等五大方面,创新提出了10条工作措施即《伊通满族自治县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并按照程序最简、流程最短、环节最少、时限最优原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更加务实的举措,致力于打造服务和效率最优、成本和负担最低的营商环境。
聚焦“快”字,让项目建设更高效
《措施》第1、2条,深化投资项目建设审批改革,优化全领域全流程服务,力求时间最短。
在项目建设中打好“提前量”方面,伊通重新梳理整合相关流程和环节,创新推行提前介入、容缺后补和“一套材料”等精简审批措施。只要企业有需求,并主动配合部门工作,相关部门在洽谈合同时,即对产业项目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定,预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旦签约即可上报土地挂牌出让。在供地环节,提前完成出让、交地、确权等现场一次性踏勘、预审查确认,待企业摘牌土地、缴清价款之后,即可颁发土地和规划许可“两证”。同时,在开发区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企业达到开工基本条件后,只要提供相关“承诺书”,当天即可办理开工手续,实现“拿证即开工”。
在项目验收办理“一条龙”方面,探索推行规划、消防、人防、质监、档案和节能“一口受理”,将多个部门申请验收材料合并为“一张表单”,分阶段整合全流程测绘事项实现“多测合一”。通过数据共享,直接获取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确认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建设项目竣工建设规模及土地出让金核实确认书,实现“验登合一”,助推项目尽快投用。
聚焦“信”字,让跟踪问效更精准
《措施》第3至5条,着眼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企业诚信经营,共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决做到“好时不打扰”。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不见面监管”、“企业宁静日”和柔性监管方式,全面实施信用承诺制度,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行信用联合奖惩制度等,进一步强化企业信用监管。让诚信守法经营者处处受益,失信违法者寸步难行,维护好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
切实做到“守信践诺”。诚信比承诺更重要,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对因政策和规划原因造成企业合法利益受损的,探索实行补偿救济。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督促有关单位依法执行。对“新官不理旧账”的,我们将严肃查处、追究责任。
聚焦“简”字,让政务服务更便捷
《措施》第6至8条,进一步明确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强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目前县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入驻服务事项超过1000项,实现了“应进全进”,大家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更方便。
实行“专区受理、专员代办”。我们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政务服务咨询专区、营商环境专区,开设了“怎么办窗口”、“信用服务窗口”,根据需要配备代办专员,开展政策咨询、审批代办等服务。同时,为重点企业和项目配备服务专员,提供全程代办,让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抓发展。
创新推行周末“不打烊”。从即日起,实行“5+2”工作机制,服务大厅周六周日不休息,首批970项限时办结事项周末可办,并根据办理情况和企业需要,对“不打烊”服务事项及时调整,办件少的实行预约,预约多的调整为坐班办理,让企业不再为没有时间办事而烦恼。
聚焦“实”字,让发展环境更舒适
《措施》第9、10条,打出政策“组合拳”,着力推进资源要素平等获得,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对涉及民生、具有普惠性质的证照工本费等收费项目全部取消,严禁水电气暖网等行业向市场主体和群众收取“接入费”“碰口费”等国家明令禁止的各项费用。
惠企政策一网通办。目前,我们已成立专班抓紧梳理,正在整合各项政策资源,春节后可在专门窗口统一解答咨询,实现企业与政策“零距离”,让惠企政策“触手可及”。
为县域内重点企业颁发“伊通满族自治县重点企业证书”,持“证书”的企业享受政府专项发展扶持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政策、支持产业链延伸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马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