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4-09-02 14:59:00   来源: 县委组织部

吉林伊通:下足“三字功夫”助推社区治理减负增效

  年初以来,伊通以为基层减负为目标,按照“抓党建、打基础、强基层、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在“实、融、优”三个关键点下功夫,不断拓宽和探索城市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助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减负增效。

  着眼“实”字,推动社区工作脱虚向实

  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伊通坚持减负增效“两手抓”。一手抓社区减负做好“减法”。下发《进一步落实基层减负相关要求的通知》,完善街道《职责清单》《权责清单》,明确社区职责准入,规范社区机制挂牌,精简规范工作流程,积极推进党建数据“一张表”,把建章立制与强化落实结合起来,由上到下、由内及表推进基层减负。累计清理机制牌子67块,缩减表格21张。一手抓服务增效做好“加法”。按照“务实高效、便捷服务、群众受益”原则,相继打造“福安茶馆”“正阳康养”“福康文化”“庆阳健身”“永青奉老”5个示范社区,拆除“矮墙”,打破隔阂,变柜台式办公格局为“零距离”贴心式服务。开展“延时错峰预约”服务,打造棋牌室3个、乒乓球室5个、书画室3个,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打造儿童课后看护班1处、兴趣培训班1处,免费提供电子琴、儿童读物、画板等工具供儿童使用,解决家长工作忙,无人照看孩子的痛点问题。以特色服务、阵地提升为基础,真正把社区打造成居民之“家”,让居民群众愿意来、留得住,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提升辖区居民幸福感、满意度。

  突出“融”字,推动服务资源深度融合

  伊通注重系统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城市党建、社区发展、社会资源等方面融合共建、互促互利。“党建+资源”融合。深化城市党建融合共建,系统分析各社区优势资源和发展需求,择优调整8名有思路、有干劲、有想法的县直单位“一把手”担任社区第一书记,统筹调度各方资源,集中精力抓治理、促服务,帮助社区破解发展瓶颈、办好居民可见、可感民生实事。“机关+社区”共建。引导全县7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完成共建项目82个;引导2372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开展便民服务活动159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6个,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着力推动治理力量和服务资源向社区倾斜。“社区+社会”互利。通过招募“社区合伙人”的方式,积极探索“公益+低偿+商业”服务新模式,以挖掘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多维服务平台为抓手,延伸服务触角,有效破解社区服务与群众需求不对等、资源调动不充分等治理问题。目前,已引进“社区合伙人”38家,成立社区食堂3处,惠及群众2万余人,打造手工作坊5处,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协助社区解决治理服务难题150余件。

  围绕“优”字,推动社区队伍愿担善为

  为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伊通建立健全链条式配套工作机制,相继出台《社工岗人员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社区规范化管理若干制度》等文件,构建“进出有通道、待遇有保障、考核有标准、发展有空间”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大力锻炼培养。搭建社区工作者风采展示舞台,举办“基层治理新风貌,五星社工展风采”“新时代小巷总理擂台赛”等活动20余次。积极推行“全科社工”,建立“导师帮带”工作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者。创新开展“社区治理专干能力提升‘十个一’行动”,将29名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强、干劲足的社区治理专干按照“人岗相适”原则派到网格一线、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治理服务工作,表现优秀的通过考察推荐方式纳入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推动发挥作用。推动社区工作者认真落实“日常工作在网格”工作机制,依托“网格座谈会”“居民恳谈会”等工作载体,延伸服务链条,运用好“吹哨报道”制度,及时回应居民诉求。畅通晋升渠道。加大从社区工作者中招录招聘力度,着力畅通社区工作者晋升渠道,近三年累计从社区工作者考录公务员1人,事业编2人,使社区工作者工作更有热情,干事更有奔头。(编辑:孙宇 衣博文 审核:井泉鑫 监制:裴钰 总监制:郭涵宇)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