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创新培训模式 打造一流高素质农民队伍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技能,助推乡村产业化发展,加快培育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的高素质农民队伍,8 月 25 日至 9 月 17 日,伊通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精心举办 2025 年度高素质农民玉米单产能力提升培训班。来自伊丹镇、营城子镇、河源镇、大孤山镇的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民共计 200 人参与培训。本次培训设 5 个教学班,每班 40 人,历时 24 天圆满完成全部课程,学员综合素养显著提升,赢得多方好评。
培训打破传统模式,采用 “理论 + 实践”“线上 + 线下” 双结合的方式,确保学习实效。线下环节丰富多元,既开展玉米产业相关理论知识讲授、专业技能实操训练,又组织学员前往示范园区开展现场教学,邀请行业能手分享成功经验;线上则依托 “云上智农” 平台搭建学习通道,让学员随时随地巩固知识,实现 “线下学得实、线上补得足”。
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县域玉米优势产业,精准匹配学员需求。理论授课环节,特邀中央校师资库专家、正高级农艺师王龙彬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正高级农艺师、吉林省农业系统名课名师苗畅茹讲解《保护性耕作》,玉米研究员苏春辉主讲《土壤与肥料》,专家们用 “接地气” 的语言拆解专业知识,确保学员 “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实践教学环节,学员们先后走进哈尔滨市农科院学习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前往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地了解寒地黑土区先进农业科技与新产品研发应用成果,并参观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社。现代化农业技术、数字化管理系统、无人机作业场景、智慧农业应用…… 一幕幕科技赋能农业的景象,让学员们开阔了眼界,有效破解了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技术滞后的难题。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讲技术、讲生产,更深入讲解农产品加工、品牌打造与市场销售知识,全方位助力学员提升综合能力。
在培训管理上,伊通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创新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将快速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核心目标。一方面,强化班级管理力量,每个班级配备 2 名班主任,1 名主抓班级纪律与出勤,1 名协助负责活动摄影、视频录制等工作;另一方面,引导各班成立班委会,通过学员民主选举产生班长、生活委员、文娱委员,并按 10 人一组对学员进行分组,每组推选 1 名组长,构建起 “班主任负总责、班长协助、组长管组” 的层层管理体系。此外,培训期间还创新性加入课间军事化训练,其中大孤山镇高素质农民玉米单产能力提升四班尤为突出,班主任化身教练,带领学员练习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等队列动作,组织学员喊口号、唱队歌,以军人标准锤炼学员 “精、气、神”,展现新时期高素质农民的精神风貌,助力学员快速提升综合素养。
在哈尔滨市农科院参观期间,一场整齐划一的军事化演练格外亮眼:40 名学员排成 4 列方队,随着班主任口令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大家齐声喊出 “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的铿锵口号,随后合唱《歌唱祖国》,震撼的场面赢得基地教师李凯的高度赞扬:“你们的队伍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是我见过素质最高的培训班!”
培训期间,学员们还走进北大荒博物馆,深入学习北大荒人用青春、生命、汗水与泪水铸就的北大荒精神。大家以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 为目标,立志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为发展繁荣北大荒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博物馆内,40 名学员庄严站立成 4 排,在班主任带领下齐声高呼 “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建设家乡!”“1234!1234!”,随后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学员的专业能力,更帮助大家树立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坚定了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的信念。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此次培训,学员的综合素质与生产技术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加之军事化训练的锤炼,这支农民队伍正朝着 “一流高素质” 目标稳步迈进,将为伊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编辑:孙继春 初审:董澄岩 复审:赵东兴 终审:裴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