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村里唱响颁金欢歌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是满族的族庆日——颁金节。按照惯例,这一天,乐观豁达、能歌善舞的满族同胞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以展现满族人民“重文好礼、耕读尚学”的淳朴民风和“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满族颁金节385周年来临之际,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伊丹镇火红村于日前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展演活动。这天,当一轮朝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早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铺红毯、立拱门、挂红灯、写标语、搭玉米、扎花轿、砌灶台……人们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上午十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祭祀表演正式拉开了纪念颁金节庆祝活动的序幕。萨满传人胯下腰铃,手执骨棒、皮鼓,口中振振有词,在供桌前祭奉天神地神山神河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红灯高挂,锣鼓声声,民族团结绘美景;笑逐颜开,如沐春风,满乡儿女抒豪情。数百名村民脸上涂满了油彩,皱纹里刻满了故事,眼睛里写满了笑意,他们说唱扮舞、吹拉弹跳,多才多艺,样样在行,民族一家亲的欢乐场景在这里被无限放大。
八面威风锣鼓敲出了盛世欢歌的时代强音,六杆金色唢呐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号角,红红绿绿的满族大秧歌、花棍舞,扭出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舞出了满乡儿女同心筑梦的壮志豪情。
惟妙惟肖的老汉背妻、行云流水的跑旱船、形象逼真的拉花轿、字正腔圆的小曲小调等民俗娱乐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翻绳、拔河、欻嘎拉哈、跳绳、编花篮等满族传统游戏,被注入现代元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走进满族民居,顿觉满风满韵扑面而来。雕花炕琴(衣柜)、倭纸糊棚、老式挂钟、青花瓷瓶、鸡毛掸子、麻花被、蓝四另布柜底帘儿等这些老物件,再次勾起“五零、六零后”一段美好幸福的回忆。尤其是棚杆下吊着的那个晃晃悠悠的悠车儿,奶奶一边轻轻推动,一边给悠车里的孙儿讲故事,画面朴实温馨,具有强烈而浓郁的年代感和文化感,霎时触碰到《童年的小摇车》旋律,不经意间在心底缓缓流淌。
时间在欢乐、祥和、喜庆的氛围中悄悄流逝,一晃午饭的时间到了。村民于大嫂小心翼翼地掀起锅盖,一锅热气腾腾、金黄光亮的黏豆包即刻映入人们的视野,那股儿时的味道真的别样诱人。满族最硬核的饮食非“满族八大碗”莫属。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它自然成了餐桌上的主角。杀猪菜、蒜泥水煮肉、小鸡榛蘑粉、酱猪蹄、农家石磨小豆腐、红烧胖头鱼等色香味俱全,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伊丹,满语称伊巴丹,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康熙东巡曾驻跸于此,并下圣旨在伊巴丹街中心建造“关外第一戏楼”。尤其在火红村,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原生态满族婚礼、花棍舞、萨满跑火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杀年猪、打谷扬场等满族习俗也依然延续传承。今天颁金节庆祝活动就是火红人按照满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精心编排的一场民俗展演,旨在传承、弘扬满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推动乡村振兴,为文化伊通建设、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加油助力。
碾子山下谱写奋进华章,火红村里唱响颁金欢歌。一场红红火火的欢乐庆典,传承的是文化,展现的是精神,讲述的是团结,讴歌的是发展。如今的火红人,正以崭新的风貌,饱满的热情,为擦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张名片而砥砺奋进、逐梦前行。(文/图/沈鸿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