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简介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部,北纬 43°3′~43°38′, 东经 124°49′~125°46′,伊通河上游,省会长春市南。东与长春市双阳区、东南与磐石市接壤,南接东丰、东辽二县,西南与梨树县为邻,西北与公主岭市接界,北与长春市郊区毗连。东西长 76.5 千米,南北宽66千米,面积2527.13平方千米, 约占四平市面积1.41万平方千米的 17.9%;约占吉林省总面积 18.74 万平方千米的1.35%。全县共辖12个镇、3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0 个城市社区,10 个居民委员会。187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委员会。41个居民小组,1557个村民小组,1189个自然屯。
全县户籍人口15.76万户、42.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0.29 万人,占总人口24.02%;乡村人口32.55万人,占总人口75.98%。
伊通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壮族、瑶族、苗族、土家族、黎族、高山族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84万人,占总人口39.31%。其中,满族16.03万人、占总人口37.42%,回族5456人、占总人口1.27%,朝鲜族1636人、占总人口0.38%,蒙古族697人、占总人口 0.16%。
伊通历史源远流长。古称伊敦,又称伊屯,意为宏大、汹涌之河。从远古到明末,都有满人先祖生活在这里。清代伊通属永吉厅、吉林厅,设镶黄、正黄二旗公署,康熙、乾隆二帝曾巡幸于此,对山川风物赞誉有加。光绪八年,设伊通州。1947年10月1日伊通解放。1988年8月30日成立伊通满族自治县,隶属四平市。
伊通交通区位优越。距长春最近仅17.2公里。县城距省会长春市区48公里,仅需30分钟车程,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77公里,需1个小时车程。长白、长辽、长梅和环长春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吉林省中南部4个地区、16个市县通往长春的必经之地。辽长铁路伊通段于2016年建成通车,结束了伊通没有铁路的历史。长伊中线一级路建成后,伊通接受环长春经济圈辐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伊通旅游独具特色。伊通火山群是国家级自然景观保护区,境内有16座火山,其中东尖山、西尖山、马鞍山、小孤山、莫里青山、大孤山、北尖山等7座火山分布似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形状,得名“七星山”。大孤山为七星山之首,海拔高度413米,形成至今约870万年。满族博物馆是4A级旅游风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是3A级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伊通珍珠球”和“伊通萨满文化遗存”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伊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伊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满族珍珠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满族珍珠球,民间信仰有伊通满族萨满文化遗存,传统技艺有满族糕饼制作技艺、伊通付察氏五鼎八大碗制作技艺、伊通满族烧鸽子制作技艺,传统舞蹈有满族花棍舞,传统美术有钩针编织,传统音乐有满族民歌。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34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5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14个。
伊通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8.3%。有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29座及众多塘坝。已探明的矿产和非矿产资源有33种,矿产地200余处。境内的伊舒盆地石油总储量5.3亿吨,天然气储量超过千亿方。已探明在伊通境内可供开采原油9470万吨;地热储量巨大,已进入探索利用阶段,力争将我县打造为“火山温泉之乡”;风能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伊通河起源于伊通河源镇青顶山,为县内最大河流,境内全长80.4公里,穿城而过后进入长春市郊区,向北流入新立城水库,是长春市的母亲河。特有的火山地质形成了宝贵的矿泉水资源,富含锌、锶、偏硅酸、铜、镍、铬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储量在100亿立方以上。
伊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面积2920公顷,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920公顷,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6万公顷。“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得到推广,规模养殖场2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93家,家庭农场4256家。听山农业创业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菜篮子”生产保障基地。推广菌酶协同发酵饲料技术,打造肉牛健康养殖“伊通模式”。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伊通镇五四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伊通经济运行平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94亿元。推进国企改革,将大市场、伊旺发等18家公司重组划归城市投控集团。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9.75亿元,争取债券资金15.25亿元。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91亿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33万公顷,粮食产量11.89亿千克。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改造提升1.18万公顷、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2920公顷,实施保护性耕作2.6万公顷。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市级1家。伊通镇五四村入选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市级2家。依托“水鹿堂鹿业”和“火胖传媒”,打造2个“直播电商创新创业和培训”基地。举办“网红主播助企惠农”活动,网络零售额1.42亿元。
伊通政治建设,伊通实施“12131415”发展思路,制定“3+6”(“3”,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6”,即优先发展特色种养、文旅康养,转型提质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加快培育食药加工、电子商务六大重点产业)产业发展方向,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夯实基层战斗堡垒,锻造过硬干部队伍,以实干定优劣,落实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开展“干部素质能力大提升”行动,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养路径,增强干部干事创业本领。常态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完善“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决策机制。巩固拓展“作风建设年”成果,弘扬“严新细实”新风。落实巡视工作条例,突出巡察政治属性,完善巡察整改责任体系和制度流程,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以零容忍态度查处各行业、各领域违法违纪行为。
伊通文化建设,伊通有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10家。全年组织演出、比赛、展览、阅读等各类文化活动,惠及城乡群众20万人。打造公共文化示范点5个。举办全民艺术普及走基层广场舞培训班等文化文艺培训班5个。文化惠民小分队送“文化套餐”到基层10个村,惠及基层群众1200余人;伊通满族艺术团“送戏下乡”,惠及农村群众5000余人。二道镇石场村“村晚”成为全省知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伊通“烧烤美食文化节”“满族文化旅游季”活动,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410万人次,收入3.3亿元。
伊通县委、县政府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深入落实全省“一主双六”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市“三三九一”战略、全县“12131415”发展思路,立足吉林省“464”产业新格局、四平市“8+3”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构建我县“3+6”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扎实推动伊通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