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5-07-15 13:50:00   来源: 县政府网站

“一毛街”与伊通烧鸽子

 

    曾几何时,伊通烧鸽子这一风味小吃风靡辽河两岸,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长时间形成的思维习惯会让喜好专一而不需道理,伊通烧鸽子就是其中一例。如今,这道小吃已像春雨一样悄然无声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接待贵客吃什么,饭后茶余吃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伊通烧鸽子。现在,在省会长春及吉林、四平等周边大小城市,一提起伊通烧鸽子几乎家喻户晓,人们谈论起这道美食亦是津津乐道,无不为其独特的美味所折服。这小小的烧鸽子一时间真可称得上是饮食文化当中的大明星了。

    不分季节,没有烦腻,多少年来,在省城长春以及邻近伊通的辽源市,许多厌倦了都市喧嚣的人们,或相邀挚友,或伴陪客商,再或是携家人老少,趁工作之余、周末闲暇之时,在高速路上驱车半个小时,来到伊通县城著名的烧鸽子正宗发源地“一毛街”,专门品尝具有满族风情的特色烧烤——烧鸽子。

说起烧鸽子,就不得不说说这道美食的故乡伊通,而伊通又是我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

海西女真故地

    说起伊通,不能不说到满族。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而伊通就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伊通(又做一秃、伊敦、伊屯),满语的意思就是汹涌的河。在明清,伊通河水流湍急,河面宽阔,可以在河上运送粮草。满族是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古老民族。在明末的时候,满族的先人——女真人受中原生产文化的吸引从今黑龙江的广袤区域纷纷南迁,其中一部女真从松花江曲折处开始南迁。当时,这部分女真位于松花江与呼兰河交汇的地域。松花江在元代称为海西江,故称为海西女真,海西女真又称作扈伦四部(又作呼伦、忽刺温,明代称呼兰河为忽刺温),南迁后逐渐形成了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四大部落。据考证,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在南迁的途中最早的落脚点就在今天伊通的西苇,即史书所说的璋地是也。后来叶赫部选择了叶赫河畔筑城为王,统领海西女真各部,盛极一时,其统治的区域相当辽阔,在与建州女真争分天下时不幸被努尔哈赤所灭。所以,伊通满族文化久远,历史积淀厚重,是名副其实的海西女真故地。

    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的伊通于1988年8月30日被国务院批准撤销伊通县成立伊通满族自治县。这片神奇的沃土位于吉林省中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发源于伊通南部青顶山的伊通河被长春等地的市民亲切称为母亲河。伊通大地散布着十六座拔地而起的火山,是世界上少见的基性玄武岩“侵出式”为代表的独特的“伊通式”火山成因机制。其中有七座状如北斗,遂得名“七星山”,素有“七星宝地”、“七星落地”的美誉。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特别是特有的物产更是誉满中外。伊通的寒葱、伊通的野芹菜是独一无二的特色山货,也是昔日给皇宫朝廷定期送纳的贡品。清朝几代皇帝到长白山祭祀先祖,都曾在伊通留下了系列的故事和传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满族也不例外。满族以及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对饮食也是十分的讲究,在寒冷漫长的冬季,满人发明了适于东北且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饮食,例如火锅,就是满族在饮食上的独特发明,今天已经名扬四海。在满族历史上曾出现过雀火锅(家贼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白肉锅(猪肉锅)等。满人还喜食粘食,饮米儿酒,吃白肉血肠,尤其是满族的“八大碗”更是民间婚丧嫁娶保留的菜谱。《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还有旗袍这一满人传统服饰,时至今日早已成为时装流行海内外,深受广大妇女们的偏爱。此外,历史久远的萨满文化更是北方民族的共同文化追求,满族对萨满文化更是情有独钟。万物皆有神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观念,互相尊重才能够更好地生存。

    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把伊通与外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距离省会长春仅仅是半个小时路程,完全在一个小时经济发展圈范围之内。伊通在区位上,是临近省城最近的县份;伊通在资源上,真山真水魅力无限;伊通在文化上,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山水新的内涵。所以,伊通提出了建设长春后花园的战略目标,为长春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感受一下牧情谷的萨满文化,品尝“一毛街”原汁原味的烧鸽子,再看看全国唯一的伊通满族民俗馆,也不失为休闲消遣的好方式、好选择。

    美丽神奇的传说

    溯源伊通烧鸽子,还有着一段美丽神奇的传说。

    据传,大约在400年前,满族先人的大汗(首领)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余年,终于一统散落于东北各地的女真各部。满族入关前,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受地域、气候及生活习性等影响,所以喜欢将各种野味就地进行烧烤熟吃。当时,原鸽(现俗称鸽子)因其繁殖快、存活率高、存量大且味道鲜美,很受官民的喜爱,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常见的小吃。但是,小吃是不能够登大雅之堂的。有一天,正红旗御厨肇虞曦率众师傅在给太祖烹制飞龙时误将原鸽投入其中,太祖食后很新奇地问:“鲜嫩可口,骨里透香,前所未食,此为何物”?管事御厨大惊,深怕龙颜震怒,遂立马调查,方知太祖食者乃下人所食原鸽,始知烧鸽子比烧飞龙更香更美,烧鸽子食法由此诞生。烧鸽子口味虽好,但百姓所食怎能为帝王所用,因此烧鸽子一直没有成为御用正菜,只在将相层面广泛食用。天聪十年(1636年),烧鸽子创始人为避战乱举家迁徙东北,在伊屯(现伊通)安顿下来,并将烧鸽子秘方及其整套烧制工序传给了伊通的父老乡亲作为见面礼。从此,伊通的部分满族正红旗人掌握了这一特色食品的制作工艺,并世代传承。无奈,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吃烧鸽子是一种奢望。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讲究如何吃的有滋有味,有的传人在烤羊肉串的同时,捎带制作了烧鸽子,结果大受欢迎,口口相传,竟然使伊通烧鸽子一夜成名,风靡东三省。烧鸽子的发源地伊通的“一毛街”也是夜夜车水马龙,吃客云集。

    满族是个充满传奇的民族,这也包括饮食方面。由于气候的原因,外加满族先人的生活习性,形成了烧鸽子工艺的独特奇妙之处。烧与烤是有很大区别的。烧苞米、烧毛豆、烧土豆、烧家雀(麻雀),一听就让人回味无穷。之所以称之为烧,烹制工艺使然。现在,伊通烧鸽子多数选择优质淘汰的信鸽为原料,连皮去毛洗净,再去内脏,然后把秘制配料原汁注入鸽肉中,包上锡纸埋入炭火中烧至八成熟时取出,再用炭火明烤。少顷,一只外焦里嫩、着色暗红、香味儿扑鼻的烧鸽子就会摆到面前。此时,仅仅是这最初的第一眼,就会让你垂涎欲滴,多年不忘。因为信鸽的肌肉更加强健,所以经烧制后肉香浓郁,品质尤显上乘。伊通烧鸽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中医认为,鸽肉有补肝壮肾、益气补血、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可提高人的记忆力,降低血压,调整人体机能,其保健作用明显,民间早就有“一鸽胜九鸡”一说。现在的伊通烧鸽子在传人们的钻研创新中又多了一道新的制作工序,即在炭火将食鸽烧至七、八成熟时,再用一煨汤之用(高1.2米、直径1米的圆型带盖瓷缸)大缸,内放炭火,将鸽子放入其中吊烤,取出时则肉色红亮,外焦里嫩,香飘十里。还有的用黄泥把鸽子糊住,在炭火中慢慢烤,直至把黄泥烧得发红,从黄泥的裂缝中飘出浓浓的鸽肉香味儿时,香喷喷的烧鸽子就可以食用了。

    “一毛街”今昔

    在伊通县城,不管你搭载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只要说一声去“一毛街”或者打听“一毛街”,师傅很快会送你到目的地,行人亦会很热心地告诉你转几个弯即到“一毛街”。这不是因为“一毛街”的名气大,而是因为这条街上的烧鸽子在当地老少皆知。伊通人假如说不知道“一毛街”,就象北京人不知道天安门一样稀奇。

    提起烧鸽子就不得不提到伊通的“一毛街”。伊通的烧鸽子让人们知道了“一毛街”,而“一毛街”又促进了烧鸽子的发展,这二者相依相存,密不可分。

 

    说起“一毛街”的来历,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这条名叫庆德街的南北小街与这里的其它街巷一样普通,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谁也不会想到时隔近20年后小街会有如此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在那个年代,伊通的经济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庆德街这条小土路巷道也是坑坑洼洼,“刮风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那时这条小街的真实写照。当时,小街里住着一个李姓回民,最初在街的一头一户食杂店的门前摆了个小摊儿,仅仅一副支架、一盆炭火就做起了烧烤“生意”。去食杂店买东西的人们有时会去围观,好喝上一口儿的就去花几毛钱买上几串肉串儿下酒。一来二去,因为肉串儿价廉物美,吃的人开始多起来。天气渐凉时,小摊儿就搬到临街的自家屋里继续做生意。街坊邻居看到李家小摊儿生意日渐红火,于是就又有几家效仿也支起小摊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摊儿在不断增多,且都是聚集在这一条小街以烧烤肉串为主,来吃的大人小孩逐渐就多了起来。每家的肉串儿只卖一毛钱,这成了当时约定俗成的规矩,人们逐渐淡忘了小街原有的庆德街名称,统称为“一毛街”,于是这个名字不胫而走,并最终将“一毛街”定格在在人们心中。

 

        随着小街群体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烧烤种类也由原来的简单肉串扩大到烧鸽子、烧鹌鹑、烧猪心、烧板筋、烧脆骨、烧腰子以及各种蔬菜等等。为了适应生意发展招徕顾客的需要,一毛街临街的房屋门脸安装了霓虹灯。但是,在这些华丽的门脸后,还是保留单间火炕,吃客要的就是这种简朴的环境,吃惯了富丽堂皇的星级宾馆,就是要在“一毛街”寻找原来古朴的感觉。一帮好哥们儿,一壶浊酒,一盘烧鸽子,几块臭豆腐,一碗大米粥,吆五喝六,热热闹闹,乐此不彼,返璞归真,自得其乐,甚是悠哉。

 

    今天的“一毛街”已今非昔比,路面宽了许多,沙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烧烤业户也由当年的几户发展到了今天的近60户。整个县城从事烧烤的业户现在有百余户,这些业户百分百地主打伊通烧鸽子这个品牌。就是这个品牌,拉动了一方产业,伊通周边养鸽子的大户在成倍增长,还有的大学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鸽子大王;就是这个品牌,扩大了伊通的知名度,遍布东北城乡的烧鸽子店,不打伊通的字样,就可能没有顾客光顾。没有广告费就有人给做广告,天下竟有这样的美事;就是这个品牌,丰富了伊通满族餐饮文化的内涵,说起烧鸽子,人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感到高兴与自豪。

每天上午9点钟前,“一毛街”会很冷清,忙碌了大半夜的业户们还都在梦乡之中。时近中午时分,业户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为迎接各地吃客的到来做好备料的各项准备。

 

    夏季尤其是烧烤的旺季,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一毛街”两侧炭火通红,夜色里闪烁迸溅的火光随着烟气和烤肉的特有香气渐渐弥漫了整个小街上空。人们相邀三五一群分坐小街两边,吃着美味,喝着啤酒纳着凉。现在“一毛街”的肉串儿也不再是当年的一毛钱的价格了,烧鸽子也由原来的十几元一只变成了现在的三十几元,但人们还是热衷于来这里。或许这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吧,那种饮食情结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据统计,小街上的外地食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除了一些老主顾,还有好多人慕名远道而来。老主顾们会时不时地跟小店的业户们谈论烧鸽子,很多人在问这样的问题:这鸽子周边一些城市都在做,也叫伊通烧鸽子,虽然原材料相差无几,但比起滋味儿来,还是“一毛街”的纯正,究竟是为什么呢?业户们也只是笑笑而已,真的很难说出原因,不是没想过,只是答案难求。或许这就是一种饮食文化使然吧,人们之所以愿意大老远地来到这里,可能为的就是来享受小街那种独特的魅力和风情,来享受那久违的热炕,来感受业户们的忙碌、淳朴与热情,放松自己,享受自然。

    现在的“一毛街”已经改造完毕,原有的格局已被极具满族特色的仿古建筑所替代,小街比原来宽阔了许多,变成满族清式仿古烧烤美食一条街。

站在“一毛街”的路口,看着眼前短短不到一公里的街道,思考着“一毛街”的变迁,感叹世事沧桑流转,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昨天的“一毛街”,今天的美食街,明天你又会是什么样子,承载着什么新的故事呢?(杨贵东)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