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7-01-02 22:48:00   来源:

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伊通位于吉林省中部,伊通河上游,省会长春市南面,东与长春市双阳区、东南与磐石市接壤,南接东丰、东辽二县,西南与梨树县为邻,西南西北面与公主岭市接界,北与长春市郊区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9'~125°46',北纬43°3'~43°38'。县城伊通镇位于县区中部伊通河沿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7',北纬43°21',距省会长春市48公里。全境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6公里,幅员面积2523平方公里,约占四平地区幅员面积14080平方公里的17.9%;约占吉林省总面积187400平方公里的1.35%。

  (二)地形地貌

  伊通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属吉林哈达岭余脉和大黑山脉,多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60.8%。境内最高点为河源镇青顶山,海拔611米。 中部、西部为伊通河与东辽河的冲积平原和侵蚀台地,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境内地貌按成因和形态可分6种类型。

  构造剥蚀低山。分布在西北部大黑山、东部碾子山和东南部青顶山一带,面积4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 500~611米,相对高差为221~313米。多陡坡峻岭。

  剥蚀丘陵。分布在南北两侧山区。风化厚度1~30米,海拔高度为275~500米,相对高差为50~150米。山体起伏较小,大部分丘陵较平缓,山顶呈浑圆状,山间谷地较发育。

  波状台地。分布于地堑平原中,台地面呈波状起伏,坡度甚小。在西南部小孤山、三道一带台地后缘冲沟较发育,并出现一些陡坎。台地海拔高度为223~270米,相对高差为10~20米。

  山前倾斜台地。属剥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山间沟谷坡角地带和较大河谷上游的部分地段,其后部与丘陵相接。海拔高度为280~340米,相对高差为10~20米。

  河谷平原。分布于伊通河、孤山河、伊丹河等河流的河谷中,包括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的全部面积。一级阶地沿河床两侧分布,标高219~229米,低于二级阶地0.5~1.0米。县城就座落在一级阶地上。

  火山地貌。伊通境内有16座火山,呈两列分布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南端,即处在伊通断陷盆地内,海拔高度为225~430米,相对高差为15~150米不等。分布方向与断裂方向一致,即东北~西南走向。经地质学家考察,伊通火山群各火山锥体,主要是由地下喷溢和倾出的岩浆冷却堆积形成的。形成时间为地质年代的第三纪中新世,距今已有数百万年至二三千万年之久。喷出地面的熔岩分布多局限火山通道附近几十米甚至几百米之内,没有大面积的火山碎屑或熔岩,火山机制主要为火山穹丘。多数火山锥体柱状节理发育好,形态独特,形成复杂的扇状或伞状组合。各火山没有明显的火山口,山体呈圆锥形。火山岩石的组成以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

  在伊通火山群中,东尖山、西尖山、马鞍山、小孤山、莫里青山、大孤山、北尖山等7 座火山分布似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形状,得名“七星山”,故有“七星宝地”、“七星落地”之称。大孤山为七星山之首,满语名阿勒坦额墨勒(意为金色的马鞍子),海拔高度413米,大约形成至今870万年。早期是岩浆喷溢形成的火山基座,后期岩浆浸出形成穹丘主体,柱状节理发育千姿百态,粗细各异的玄武岩柱构成了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其山有四峰,姿态各异。东北峰玄武岩柱体横截面多呈四边形,直径多为10~30厘米,直立产出,参差不齐,形态似塔,构成奇特的“塔林”,称“塔林峰”。中有“石炮”、“石炕”等天然景观;东南峰浑圆,极似一只大龟,称为“龟峰”。巨龟伸头探东,故称“金龟望日”;西北峰状如巨象,称为“象峰”;西南峰峰顶开阔,可容千人伫立。过去曾建有道教庙宇青云观,故称“青云峰”。西尖山构造奇特,满语名西勒富善岗,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山体呈圆锥形,平地拔起。岩石为粗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两种。柱状节理非常发育,柱体截面多呈五边形或六边形,直径30~50厘米,直立产出,根根石柱从上到下,火山整体呈“伞骨”、“大厦”式,造型雄伟壮观,可与美国怀俄明州的“魔鬼之塔”相媲美。

  1984年1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将伊通火山群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伊通火山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十余年来,有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地质工作者来伊通火山群进行科学考察,同时也吸引了省内外广大旅游爱好者观光游览。

  (三)气候要素

  1、四季特点

  春季(3~5月):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来暖空气加强,平均气温7.9℃,风大少雨,常出现春旱。

  夏季(6~8月):湿热多雨,平均气温19.8℃,多阴雨天气,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集中,常有洪涝灾害发生。

  秋季(9~11月):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6.1℃,9、10月多秋高气爽天气,9月末见冰霜,10月中旬见初雪,11月河流封冻。

  冬季(12~2月):受强冷气团控制,多西北风,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寒冷干燥,平均气温零下2.7℃,大地封冻。

  2、气象要素

  日照: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890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以5月为最多,达14646千卡/平方厘米。在5~9月整个农作物生长期内,太阳总辐射量有64911千卡/平方厘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气温:年平均气温5.5℃,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2.7℃,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17.1℃,年较差为39.8℃。极端最高气温35.5℃,出现在1972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0. 2℃,出现在1970年1月4日。11月中旬封冻,5 月中旬化通,最大冻土深度达160厘米。

  霜期:多年平均初霜日9月23日,终霜日5月7日, 霜期长达227天,无霜期仅为138天。东南部山区的河源镇和营城子镇的部分地方,多在9月上旬见初霜, 次年5月中旬终霜,无霜期较县内中西部地区少15~20天。

  降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651.7毫米。 降水的年变率为18.5%。一年四季降水不均衡,春季降水91.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4%。夏季降水414.1毫米, 占全年降水量的66.2%。秋季降水1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6.9%。冬季降水(雪)14.4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5%。2006年,伊通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8.12”洪灾,全县平均降水107.7毫米,其中:城区降水124毫米,大孤山镇降水221毫米,靠山镇降水168.5毫米,营城子镇降水150毫米,河源镇降水158.6毫米,其它乡镇降水也都在50毫米以上。伊通河最高水位243.08米,流量每秒达918立方米,超出伊通河城区段设计洪水位0.46米,洪峰流量超出设计每秒196立方米。2007年3月4日,伊通下了一场自1957年有气象站以来最大的暴雪,全县平均降雪量达到20.4毫米。

  风:全县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春季为4.3米/秒,夏季为2.6米/秒,秋季和冬季均为3.0米/秒。全年主要风向频率出现较多的是静风占19%,东南风占16%,西南风占11%。2007年8月8日,伊通镇、大孤山镇部分村屯遭遇龙卷风袭击。

  3、气候区

  受地势高度和地形影响,县内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大体分三个气候区:

  东南部低山丘陵低温多雨区:此区地势多在海拔 300米以上,气温较中部、北部偏低,积温少250~300℃,降水多10%以上,无霜期短15~20天,农业生产常受到热量不足的影响,全区粮食产量较低,但适宜各种树木的生长。

  中部平原漫岗温雨适宜区:此区处于吉林哈达岭与大黑山之间,地势比较低平,温度和降水均处全县中等水平,较为适宜农业生产,是主要粮食产区。

  西北部大黑山高温少雨区:此区大黑山绵亘,丘陵起伏,气温比其它两区高,但降水较少,大黑山西北坡区域更易发生干旱。


[纠错]